由厦门市财政局主办,厦门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2025年度厦门市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履职能力培训班于9月17日至26日分两期举行。来自全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千余名财会人员齐聚一堂,围绕新时代财会职能转型与组织治理现代化主题,开展深度研修。培训采用现场面授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同步进行。培训课程设计系统全面、内容前沿,同时理论与实践并重,既聚焦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与责任体系,又紧扣数字化转型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时代命题,为厦门市财政管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。

9月17日上午,培训班正式拉开帷幕。市财政局一级调研员黄维津出席开班仪式并作动员讲话。他强调,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,财会工作已从传统的“账房先生”角色,逐步向“价值管理者”和“治理参与者”转型。财会人员不仅肩负着资金安全与合规运行的底线责任,更应成为单位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撑力量。
随后,黄维津以《会计与会计人成长》为题进行首讲,从会计职能的演进逻辑出发,系统梳理了会计在组织治理结构中的定位与作用,提出“会计不仅是记录者,更是预警者、评价者和推动者”的核心观点,引发学员对职业角色的深刻反思。
下午,中兴云厦门公司总经理胡前程以《数字数智数治:会计数据标准赋能会计工作与组织治理》为题,带来一场关于技术变革与会计未来的前瞻性分享。他指出,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正面临数据孤岛、标准不一、分析滞后等现实挑战,而“会计数据标准”正是打通数据壁垒、实现智能决策的关键抓手。通过案例展示,胡前程生动诠释了如何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分析、可预警、可追溯的治理资源。他强调“数据即资产”的理念正在重塑会计工作的底层逻辑。学员们普遍感受到数字化不仅是工具升级,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。
18日的课程聚焦预算绩效与内部控制两大核心议题。上午,集美大学财经系主任胡志勇教授的《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下政府成本管控》课程,从“花钱必问效、无效必问责”的绩效理念切入,深入剖析了成本动因识别、成本归集路径与绩效目标设定的内在关联,提出“成本管控不是简单的压缩开支,而是资源的最优配置”。胡教授结合多所高校与公立医院的成本管控实践,展示了如何通过作业成本法、全周期成本分析等工具,实现从“粗放投入”向“精准治理”的转变,为学员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支持。
下午,培训进入内控专题。市财政局会计处陈敏婧以《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主要困惑与应对》为题,直面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度执行、权责划分、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难题。她指出,许多单位虽已建立内控制度,但“制度在墙上、执行在纸上”的现象依然存在,根源在于“文化缺位”与“责任虚化”。她提出,内控环境建设需从“人”入手,强化领导责任、培育合规文化、完善问责机制,方能实现从“被动合规”到“主动治理”的跃升。
随后,城市职业学院院长唐宁以《法人内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——以城职院为例》为题,分享了该校在法人治理结构下推进内控体系重构的实践经验。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、财务监督委员会等多元治理主体,城职院实现了决策权、执行权与监督权的有效制衡,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19日上午,市财政局二级调研员王淑霞以《会计工作责任,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其内在逻辑》为收官课程,为本次培训画上圆满句点。她从《会计法》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》等制度文本出发,系统梳理了会计凭证、账簿、报表、档案管理等基础环节的规范要求,并深刻揭示其背后的制度逻辑:每一项操作规范,都是风险防控链条的一环;每一次流程严谨,都是治理能力的体现。她强调,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在追求数字化、智能化的同时,绝不能忽视会计基础工作的“基本功”。唯有守住规范底线,才能行稳致远。
本次培训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更新,更是一场理念的重塑。从组织治理到数智赋能,从成本管控到内控建设,再到基础规范,课程层层递进,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财会能力提升框架。新时代的财会人员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定式,以更高的站位、更宽的视野、更实的作风,主动融入单位治理大局,真正成为推动厦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力量。